Author: 西海岸,Silver, shelly,wyf
Layout: Dynah
1. “女司机”等在某项身份、职业中刻意强调性别并刻意营造出女性在这一领域无法胜任的偏见 观点:「这其实本质上还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就是无论是女司机、女警察,还是男护士、男幼师,这种无形中的强调就是加深了世俗常规眼中职业跟性别不对等的概念。在一些传统世俗的眼光中,温柔有耐心,往往是一位女性的一个代名词,然后勇敢、冷静往往会成为男性的代名词。个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一种性别污名化。」 Q:女性污名化和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A:「首先刻板印象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偏向成见,它并不是比如说超过半数人符合这个特征,但是人的头脑中就是有这种印象,这是一种错误的印象。而还有一种刻板印象,可能就是真的非常非常普遍的一种特征。记得之前圆桌会议中就有人提到说,根据统计女司机其实是驾驶更加安全的。而我们看到更多的关于女司机开车出事的报道,是因为媒体的文章有在刻意去强调这个性别问题。因此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印象,女司机好像更容易出车祸。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所以女司机这个词本身是带有一点污名化的,因为这个社会并不会相对地去强调男司机,并认为男司机是开车莽撞的代名词。」
2. 评论区中的外貌攻击和性骚扰言论 观点:「评论区的女性会更加侧重于直接去夸奖她们的外貌,比如评论“姐姐好美啊”诸如此类的言论。反之,很多男性就会发表一些让人不适的,甚至完全就是性骚扰的言论。我认为这是一种在社交媒体上对于女性的一种物化,把她们刻画成、物化成第二性的感觉。」
延申:「一些女性用户在社交媒体发布内容的评论区中经常会有女生发出称发帖人为自己的“老婆”“女友”之类带有明显同性恋暗示倾向的评论。有趣的事情在于,发表类似言论的这些女生中可能很多都是直女,她们其实意识不到,大家可能在网络上“口嗨”的时候,往往并不会去想这些词对于女同群体来说意味着什么。这种现象也是异性恋特权的一种体现。可能正因为双方都是直女才会去放开大胆地去互称“老婆”,在这种语境下,其他人可能更容易将这样的称呼默认为一种“友谊”或“关系亲密”的体现,同性恋群体通常在这种语境下被不知不觉地忽略或隐去。」
3. 近年来网络中对于“xx媛”的攻击和污名化 观点1:「名媛的“媛”本来是指姿态比较美好的女子,是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字。在2020年“上海名媛拼单”事件引起热以后,“媛”慢慢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在最近的一些社交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媛”这个字已经被污名化成的那种长相姣好,搔首弄姿,打造人设来赚取流量和财富的女性。我们把这些人统一称为“媛”。至于她到底有没有去挣到流量,她到底有没有获取财富,大部分的网络观众其实并没有问,反而是这些被称为“媛”的女性平白无故地遭受了许多的谣言和攻击,甚至于威胁到了人身安全或者心理健康。」 观点2:「长得好的女性被说“媛”,不那么好的被外貌攻击,其实是非常“双标”化的,无形之中更加重了女性的外貌焦虑。」
4. 高校树洞中的厌女言论和女性污名化 观点:对女性污名化的人可能也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年龄也不一定很大,可见社会中对女性抱有的偏见是广泛而深刻的。
5. 对女性当前身份职责的否定,例如“婚驴”
社交媒体中人们污名化女性的原因
观点1:自卑心和嫉妒心作祟 「因为得不到所以产生嫉妒之心,最后做出污名化这一举动。」 「自卑心作祟的现象可能构成一部污名化的理由。但这这种心理不可能在一个社会上占相比之下较大的比例,否则这个社会中民众其实面临着整体来说非常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因为,要达到自卑心作祟并产生行动,人们通常要经历两个步骤。第一,ta存在一种认知,也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不如别人、不如许多人,或者说,因为不如或者因为因为认识到自己不如才会产生自卑,这是产生该心理的必要条件zhi'yi之一;然后,第二步是认为存在比自己更劣等、更失败的群体,并且是群体性的失败。这两步是同时是要成立,并且依照顺序成立。才可以成立 “因为自卑心理而无差别的攻击“这个判断。在女性污名化的例子中,大多数人,无论是潜意识还是表面上,他们都不会必须通过认识到有人比自己“活得更糟糕”才能获得一点点安慰,也就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必须要通过攻击别人来获得成就感的。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没有非理性到这个地步。虽然所有的人可能都想过这种“找个比自己烂的人来做比较,让自己开心些”这种心里进行自我安慰,但是一个理性人或者说一个较为理性的人,应当能够克服这种意识形态。而这种人人都较为理性的健康状态,也会为社会带来更加健康的状态。」
观点2:简单的无知和不理智 「人并不会对自己毫无了解的人产生天然的尊重。」 「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说主观信息的一个不完整性,导致产生错误认知或是片面认知。」 「以“飞盘媛”(近期女生将玩飞盘的照片发布在社交平台上)为例,因为飞盘运动通常在足球场场地进行,不理智的足球爱好者会认为玩飞盘的女生占据了场地而对女生进行言语攻击。」
观点3:传统社会男性主导视角下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传统社会的观念影响使得现在社会给女性营造了一个充满限制和规则的环境,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人们看待事物的视角是从“男本位”的男性视角出发。」 「我觉得要求女性打扮和对打扮的女性抱有偏见这两者是同时存在的。社交网络上人会对一些女性还有她们穿着打扮的风格持有一种很负面的态度,觉得她们穿着打扮就是为了吸引别人的目光,或者就是为自己赚取流量等等。」
观点4:对女性的角色期待 「女性展示在社交媒体上的形象不符合人们对她们的角色期待,比如说孕妇就应该穿着宽松、佛教徒就应该朴素虔诚,而新时代的女性就应该专注工作而非回归家庭。」
观点5:仇富心态 「对于性别的压迫以及基于财富方面的负面评论可能是混杂在一起的,人们的攻击可能并不源于女性本身,而是基于对一些社交媒体上比较公开透明的女性展示财产时产生的仇富心态。」
观点6:“商业水军”和营销号的不良引导
观点:近些年来,包括女性污名化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性别议题被关注并引起热议,并不一定是社会当中性别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更可能是人们性别平等意识的提升。暴露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既然被发现,那么在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女性污名化的现状,其实是或多或少得到了改善。但同时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的表面,但要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取得显著的成果仍然任重而道远。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女性污名化事件中应起到什么作用?它们现在有这样做吗?
观点:当下靠平台运营监管减少污名化的难度很大且任重道远。 1.「它并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群体的问题,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办法做到尊重女性的话,平台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用,更何况这些运营者里面本身就存在和支持批评者的成员。想要改善这种环境,除非提升一部分平台运营部或者审核部中的女性或女权主义者的比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后再提高这种审核标准。唯有审核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才能解决这个现象。」 2.「互联网平台运营者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他们大多数通过为用户设立信息茧房来提高用户的浏览量从而取得收益,这样一来,污名化女性的人群将会接收到更多污名化女性的信息,从而加大他们心中的成见。这非常不利于女性污名化现象的减少。而平台的审核机制以及相关政策都无法对大部分女性污名化现象产生约束(而不断产生的新词和衍生义也加大了监管难度)。」 3.「感觉大部分就是男性受众的情感表达更加激烈。」 4.「污名化女性的人群喜欢引用一些所谓“很知名的”或“比较权威的”一些发言。就是“鉴媛”。然后会导致人们都根据这些言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分辨那些女生到底是否被认为是一个媛,或者说是否在作秀;同时根据一些莫须有的事情去编造出来的一些事情,导致女生们整个名声(变差),女性遭受网暴的可能性也随着越变越高,严重者甚至会被迫自己注销账号。」 5.「同时社交媒体也存在对于某些事情过度审查的问题。个人认为社交媒体的平台就是不能一刀切,然后也不能放任不管,总体感觉还是挺任重道远。」
如果不幸成为受害者我们能做什么?作为女性污名化事件的目击者,我们又能做什么?
1.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1.1「如果达到网络暴力的程度,建议直接取证,付之于法(理想状态下的解决方式)。」
1.2「现在,建议直接退网,以避免受到更多的伤害。」
2.成为目击者:通过转发、评论、总结还原事件经过等方式支持受害者,也可在能力范围内进行线下活动。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有女生遭受性暴力后进行求助,于是我每天在微博去收集相关资料,这是我做过时间最长、最投入的一次。我去了上海市、还有她(求助女生)后来搬出上海去的其它地区,并且上公安网站去查证,但这个案子没有结果,然后我就把她的求助文章整理成了五次事件就发给我认识的在澎湃做记者的老师。但是这个事件也就了结在这里了。作为旁观者,我觉得最后仍然是无能为力的状态。」
「我也会经常在微博转发。虽然我微博没有多少人会来看,但是我觉得好像多一个转发也是好的。哪怕你流量小一点,每一次转发都会带来一些阅读量,然后带来关注。虽然,最终还是要引起更有流量的人,或引起权力者的关注才能为事件带来一些真正的推进。讨论这个话题确实又是有一种无力感和一种无奈。但是哪怕无力和无奈,我还是得去转发和评论,我觉得至少就是可以增加一点热度吧,可能大多数人是这样想的。有一段时间,我总在微博上刷到很多负面事件,但是除了转发我好像也不能做什么,除非就是跟进后续,但有些事可能后续都没有跟进完成。」
总结
社交媒体女性污名化的是社会对于女性不尊重的体现,同时也仅仅是女性在网络上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乃至现实生活中所受不公正待遇的冰山一角。「越安全的环境,人们往往发声会越自主一些吧,因为发声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所以当你发现这个环境很压抑的时候,会发声的(人)就少。因为有太多人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我们在尽力做好自己微微小的努力的同时盼望着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平等的网络环境,期待着更多的人能够有勇气站起来发声,从而影响到现实社会。
延申:讨论过程中谈及的性少数群体及其文艺作品的问题
「近20年来的中国性少数群体平权观念和男女性别平权主张缺乏原生性,受到西方六十年代民权运动较大的影响,因此每每其中一个被谈及时总是会带上另一个。」
观点1:当下社会存在日趋开放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性少数群体(以及其它少数群体)敢于露面、敢于发声
「为什么我们现在在社会上看到的抑郁症、性少数、女权主义者甚至包括自我选择独身的女性和丁克群体越来越多了,是因为这个社会的包容性增加了。就是说大家都在出柜,并不是因为现在流行出柜,而是因为现在社会的包容性增加,所以大家都选择自由表达。你觉得出柜这件事情更多了,只是因为更多人选择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社会里面出柜。」
观点2:性少数文艺作品(主要是网络小说和漫画作品)中存在的男性凝视和异化现象。
虽然我们无法揣测消费者选择性少数文艺作品的动机,我们也相信这(动机)是多元的;另外我们也无法否认性少数文艺作品的蓬勃发展对于争取性少数群体的权益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我们仍发现其中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人们对于女同性恋行为的较高接受度以及女同性恋作品市场仍然存在很大的男性凝视和男性主导特征
「一种说法是,百合番(女同性恋题材漫画)之所以在男性之中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满足男性受众的性幻想,为观看的男性提供一种“选妃”的感觉。而这种行为(女同性恋行为)在男性群体看来构不成威胁,因为他们可能都不会将女性作为一个和他一样对等的一个性别去看待,这些女性最终都会归顺于男性和父权制度。这种情况也有很长的历史渊源,在19世纪欧洲设立刑罚去惩罚男同性恋行为而忽视女同性恋行为,而明代的《怜香伴》中当妻子要将同性情人接入家中时,丈夫也表示自己“赚到了”。」
2. 男同性恋文艺作品会将一段关系中的主导和附属分得很开(即分攻受),这其实是异性恋恋爱关系的投射
「为什么东亚女性(也包括很多欧美女性)会这么喜欢所谓的bl(boy love,男同性恋)的东西(文艺作品),是因为她们将自己对于恋爱的幻想投射到了一名男性身上。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许多bl作品,尤其是中日韩,其实仍然是一个男性去扮演了社会所谓的女性的角色。这个就是为什么你会发现只有东亚地区将所谓的左右位(一段关系中的主导和附属地位)分得特别开。不能说它完全不推动性少数平权的发展,它起码让更多人人看到少数群体的存在,但是按照现在的模式,它肯定是畸形化的。」/
Comments